春意盎然寄宿时——在集体中独立,在欢笑中长大
当三月的风掠过宿舍楼前的银杏树,寄宿生活的画布上便晕开了不一样的色彩。有人俯身倾听泥土的絮语;有人在大厨指导下体验铁板烧的滋滋乐趣;还有人围坐在沸腾的火锅前,看烛光将成长的模样拓印在时光里。这些散落在时光里的校园故事,终将串成少年们独家的成长记忆。
多肉进宿舍:“劳育美育”双丰收
傍晚六点,暮色中的校园亮起暖黄灯光。文体中心里,同学们正化身为"小小园艺师",开启多肉种植体验。劳技中心和寄宿部共同组织了这场寄宿生多肉种植、美化宿舍的活动。从挑选花盆到比对品种,从填土移栽到创意命名,在每个环节都充满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快看,我的多肉像不像一朵小花?”
“老师老师,我的多肉会开花吗?”
同学们有序地挑选着心仪的花盆与多肉苗。生活老师们穿梭在课桌间,帮他们挽起滑落的衣袖,用纸巾擦去溅到身上的泥土,一起扶正歪斜的植株。活动结束后,每个人都带着专属多肉回宿舍,未来的浇水养护,将成为寄宿生活的新日常。
次日起,宿舍窗台上都开启了 “成长直播”:清晨刷牙时瞥一眼肉嘟嘟的 “室友”,伸出手指仔细查看土壤湿度,又或是为新冒出的嫩芽感到惊喜…… 同学们都说:“每天回宿舍看到它,就像有个绿色的小伙伴在等我。”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 当他们为 “虹之玉” 调整光照角度时,也在学习平衡学业与生活;当交流养护经验时,友谊的根系也在悄悄延伸。这些寄宿时光里的众多可能,终将沉淀为受益终生的品格: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的感知,以及静待花开的从容。
在书声琅琅的校园里,除了伏案疾书的专注身影,还有铁板上跃动的烟火气与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一场别开生面的铁板烧活动悄然登场,为高三和初三的学生们带来别样的温暖时刻。新鲜食材在铁板上滋滋作响,学生亲手翻炒的忙碌身影,以及空气中弥漫的香气,交织成一幅青春与烟火交织的画卷。
学校食堂大厨们化身 “美食导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丰盛的食材:鲜嫩多汁的羊排、弹牙饱满的大虾、金黄酥脆的薯条,还有同学们最爱的鱼豆腐…… 但这场活动远不止 “吃” 这么简单。真正的主角,是戴上手套、手握铲子的学生们。在大厨的指导下,他们戴上手套、拿起铲子,亲自上阵体验制作烤冷面。从手忙脚乱到游刃有余,学习掌控火候、调配酱料。铁板上滋滋作响的不仅是美食,更是独立生活的初体验。
这场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身心,更让他们体会到:生活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课 —— 从火候掌控中学会耐心,从协作分享中感受温暖,从亲手烹饪中收获自信。而这些能力,正是他们走向更广阔天地的 “行囊”。
春夜的雾气爬上玻璃窗,餐厅里正翻涌着麻辣与菌菇的香气。3 月 28 日傍晚,属于三月生日的同学们围坐在沸腾的火锅前,让暖雾氤氲的笑语漫过屋檐,将一个原本平凡的周四,酿成难忘的时光。
各种肉类在锅中翻滚,蔬菜吸收着汤汁的鲜美。他们欢声笑语,夹起一片肉放进嘴里,咀嚼着美味,也咀嚼着这份集体的温暖。在美食的陪伴下,同学们的关系更加亲密,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火锅余温未散,生日礼物已悄然登场。“人人都有礼物,且种类不同哦!” 随着老师晃动手上的奖券,同学们排成长龙抽奖。从手账贴纸到晴雨伞,从文创立牌到实用笔记本,每件奖品都融入学校文化特色,匠心独运,处处传递着校园文化的温度与传承。
“你看!我的立牌上还画着我们的教学楼!” 他们举着礼物雀跃不已,原来这份融合校园记忆的文创周边,早已成为他们最珍贵的青春徽章。
当生日蛋糕被缓缓推出,蜡烛的火光将每一张笑脸染成蜜糖色。“祝你不惧风雨如劲松,心怀温柔似春水……” 生日歌和老师的祝福在穹顶下回荡。
当最后一个音符在空中消散,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仍在屋内回荡。这场生日会,不只是简单的美食与庆祝,更是学校对他们成长的深情祝福。在集体的温暖中,同学们学会分享与感恩,收获友谊和快乐。这美好的时刻,将会如同璀璨星辰,镶嵌在他们青春的记忆里,照亮未来的每一步旅程。
暮色渐深时,宿舍楼的灯火次第亮起,像大地捧出的星星。那些在窗台缓慢生长的多肉上,镌刻着第一次触碰根须的喜悦;烤冷面翻飞的金黄弧线里,书写着从手忙脚乱到游刃有余的成长;而生日蛋糕上跃动的烛光,早已化作记忆银河里不灭的星火。
当我们把教育写成春天的故事,那些关于责任、温情与勇气的种子,便会在某个湿润的清晨,悄然顶破成长的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