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办一所受人尊敬的学校,为学生的未来而来”为愿景,以“生命与创新”为核心文化,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核心,积累学校课程改革的丰富经验和阶段性特色成果,构建以学习为主题、多元开放的“生命浸润”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总体目标充分运用多种课程资源,构建以学习为中心,师生共同成长并具有国际视野、主体、多元、开放、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培养身心健康、扎实学识、智慧理性、自主自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生命浸润”课程体系模型
体系解读
1.课程构成的多元化
国家课程是从我国基础教育整体发展目标出发,具有普适性,但我国是一个人口、教育大国,区际教育、校际教育、个体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差异,具有特殊性。我校课程体系中的校本特色拓展课程、学科应用实践课程及融合课程可以有效地弥补国家课程体系的不足,便于学校真正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素养型特色课程和学科应用实践课程不但满足了学生“基础+特长”、“全面+个性”的多元多向的发展需求,也为知识、能力向素养的转化提供了适宜的途径,促进了学生素养的进阶与提升。
2.凸显德育的基础性
有机整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中的德育课程,在确保国家德育课程核心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挥校本课程的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品德成长的平台;德育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主体的高度参与,重视学生体验的激活和情感的唤起,注重学生德性的实践锻炼与养成,增强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坚实的“德育”基础。
3. 国家课程学科领域构建
把学校日常全部课程划分为语数英基础课程、科学与技术领域课程、体育与艺术领域课程、人文与社会领域课程等类别并形成结构特色。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把学校核心文化理念“教育浸润生命”浓缩为 “生命浸润”四个字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所有课程当中。
4.国家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融合构建
主要是指把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和设计:一方面改进和完善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和实施,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另一方面落实学校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相互整合,重点开展多学科整合共融课程的实践研究和探索。
校本课程的建设更加注重学科间的重构,即重视综合课程、融合课程的开发,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书本到现实的延伸,有利于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学习从生活经验出发,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
同时这种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这种整体性、跨学科性的课程建设,正契合了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融合课程的开发使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形成了有效互动,充分体现了课程结构的纵深发展。
5.国家课程课堂教学结构构建
国家课程课堂教学结构构建是指学校在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施课程校本化建设的过程。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课堂教学的模式由多种教材资源整合的国家课程内容、学科课程拓展内容和学科应用实践内容三个层面组成,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体现。